精彩
视频

网上
展馆

网上
预约

微信
关注

微博
互动

常见
问题

在线
咨询

TOP

基地动态

Base dynamics

【《冀鲁边》会刊优秀作品】——《永远的怀念—缅怀我的姥姥崔兰仙烈士》

永远的怀念

——缅怀我的姥姥崔兰仙烈士

程力刚

8224bcc771b95d0aac60cf86e1033cd.jpg     

崔兰仙

       我的姥姥崔兰仙1915年生于河北盐山县旧县镇东街崔家园子一个农民家庭,因为太祖父祖母十分勤劳,家里还有制绳作坊,生活相对比较富裕。家中五个儿女,三男二女,姥姥是长女。太姥爷和太祖母十分疼爱这个聪明伶俐的女儿,虽然他们是农民,但他们的思想十分开通,在我姥姥八岁时,同龄小姑娘都在家里学做女红时,太姥爷太姥姥却把姥姥送进了学校去学习文化。

       1931年底姥姥16岁时,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北第九师范学校(校址在现在河北泊头市)。1932年1月入学后不久,1月28号,日寇在上海挑起战争,十九路军奋起抵抗,1月29日,京津各个大学学生纷纷罢课走上街头,抗议日本侵略行径,要求政府坚决抵抗,学潮很快波及到离着平津不远的泊镇第九师范,姥姥怀着一颗朴素的爱国心,积极参与了这场运动,和进步师生一起走上街头,写标语,发传单,街头演讲,号召民众抵制日货,抵抗日本侵略。并积极为学生南下请愿团筹集资金路费。泊镇第九师范是中共地下党活动在津南的一个重要据点,姥姥在这次学运中的出色表现,引起了地下党的关注,很快成为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学生组织成员。在第九师范学习期间,姥姥在地下党教师指导下,阅读了大量马列主义的进步书籍,实现了从一个单纯的爱国青年,向共产主义战士的思想转变。

       1934年年底,姥姥以优异的成绩从第九师范毕业,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回到家乡后,她创办了家乡第一所贫民小学,招收普通贫民子弟,用勤工俭学的办法帮助这些贫民子弟接受教育,获得了乡亲们高度赞誉。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,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和工作,那就是以教师的身份宣传抗日宣传革命,宣传中共的政治主张为党工作。

       1935年初,姥姥和旧县北街的国民党29军军官杨新国结婚,对于这段婚姻,充满了谜团,我的姥爷杨新国,比我姥姥大两岁,1931年初中毕业,参加了29军,成为29军学兵营学生兵,后被保送到黄埔军校某个分校学习(已经不知道哪个学校,有人说是河南),1934年初,回到29军,1935年初回到旧县,和我姥姥结婚,此时的身份是29军学兵营教官,按照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,一个有着共产主义理想的进步女青年,不太可能找一个国民党军官作为终身伴侣,而一个国民党军官,也不可能找一个思想激进的有着红色色彩的女教师结婚,这在当时是要冒很大风险的。但就是这么一对思想观念水火不容的青年,却结成了夫妻。结婚后,姥爷返回部队,姥姥依旧从事她的办学工作。

       1935年年底,我的母亲出生,由于姥爷不在家,我姥爷的母亲拒绝帮助我姥姥照顾孩子,我姥姥只好搬回娘家居住,让自己的母亲帮助照料。姥爷回家探望,给我母亲取名叫杨景霞,(我母亲长大后,为纪念她的母亲,改名为崔景云)姥爷每个月都把薪金寄回来,大约半年回家探亲一次。

       我姥爷家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,在明清两代都有在朝廷做官的人,积累了不少的土地财富。到了我的老太姥爷这辈,家道有些衰落,但依旧是一方首富。太姥爷这辈有七个孩子,五男二女,我的太姥爷叫杨振江,是老二,还有一个后来名声很大的老四,叫杨铮侯。杨振江生了两个儿子,老大叫杨新国,老二叫杨新斌。杨新国就是崔兰仙的丈夫,我的姥爷。有不少文章把我姥爷写成是杨铮侯的儿子,我姥姥是杨铮侯的儿媳,这是胡编乱造。杨家是官宦地主,不是土财主,子女都接受文化教育,家族中的封建意识并不强,否则是不会接受一个有着激进思想,到处抛头露面的女子做儿媳妇的。杨家家族显赫,据说家族历史可以追溯到大宋朝,杨铮侯常以大宋杨家后人自居,自幼习武,行侠仗义,交友甚广,有着强烈的抵抗外辱的民族意识。这就是他为什么能够毁家为国参加抗战的原因,同时也是最终因为讲义气被邢仁甫利用叛党,却又坚决拒绝跟随其投靠日寇的原因。

       杨铮侯是我的四太姥爷,我姥爷的亲四叔,我姥姥的四叔公公,他很欣赏这个有文化有着强烈救国救民思想的侄媳妇,我姥姥本来可以安安稳稳的做杨家少奶奶,杨家的经济条件用不着她去抛头露面去当教书先生自食其力,仅仅靠我姥爷的薪俸,也足以让她衣食无忧。但我姥姥志不在此,她的目的是让贫苦孩子都能接受到文化教育,改变这个世界。我姥姥资助贫穷孩子上学的做法,在他眼里就是行侠仗义。这种做法让杨铮侯十分佩服,好多事都找她出主意,征求她的意见。他曾对我舅老爷崔步营说,“你这个妹妹是女中豪杰,是要干大事的。”有些文章说杨家是封建地主,干涉阻挠我姥姥的革命活动,这是在文革那个特殊时代凭空想象和推断,唯一有矛盾的地方是我姥姥和她婆婆的关系,我太姥姥比较传统,看不惯我姥姥抛头露面办贫民小学,接触一些外人,在我母亲出生后,我太姥姥拒绝照顾我姥姥母女,我姥爷不在家,我姥姥无奈之下只好搬回娘家居住,让自己的母亲帮助照料孩子。

       据我舅姥爷崔步营回忆,我姥姥办学期间,经常有外地老师来学校找我姥姥,交流办学情况,而来的最勤的,是一个姓李的男老师,他经常来学校送学校需要的笔墨纸张,有时还在姥姥学校代几天课。这位李老师,真实身份就是中共津南特委特派员马振华,他借着教师和文具商的身份,游走于盐山周遭以及山东、乐陵、庆云、宁津一带,传递党的指示,领导津南一带的地下工作。

       据我舅老爷说,29军在卢沟桥和日本人打起来以后,李老师来的勤了,经常和我姥姥商量事情,有一次我姥姥送李老师出门,听我姥姥对马振华说:“我四叔的事就交给我吧,应该没有多大问题。后来我舅老爷才明白,他们商量的是要动员杨铮侯参加起义,因为组织军队需要武器弹药,需要大量的粮食,这都需要钱,而杨铮侯是旧县镇首富,能够出不少钱解决这个问题。后来我姥姥找了杨铮侯,晓以民族大义,以杨家先祖抵御外辱的光荣历史激励他,杨铮侯爽快的答应了,不但出钱购买武器粮食,自己还动员他的把兄弟和好友一起参加起义。1937年7月15日,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,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同时在旧县北街崔兰仙的贫民小学宣布成立,附近各县地下党组织的大小各路武装纷纷聚集旧县镇,马振华推举有军队作战经验的邢仁甫为救国军司令,杨铮侯为参谋长。华北平原上诞生了中共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。

       邢仁甫是旧军人出身,沾染不少旧军队习气,为了拉拢杨铮侯,就和杨铮侯等人结拜为异姓兄弟。就是因为这一结拜,导致了杨铮侯人生悲剧。策动杨铮侯参加起义,这是我姥姥为抗日做出的一大重要贡献,但遗憾的是,杨铮侯最后追随邢仁甫,在明知邢仁甫刺杀黄骅后为了江湖义气不与邢仁甫划清界限,最后叛党自己也被枪杀。这件事我母亲在世时一直不肯向外讲,因为杨铮侯是他的亲四爷爷,说出来不是什么很光彩的事情,这是家族的耻辱。再加上母亲所在时代的政治气候,说出来可能可能会带来很多麻烦。当年我入团时,就因为我姥爷身份问题被拒之门外。我之所以如今说出这段我们家族隐瞒了半个多世纪的真实历史,是因为如今政治气候已经不那么偏激,再加上我已经年过花甲,况且杨铮侯最终是投靠国民党,并没有去当汉奸,念其毁家抗日的壮举,也可抵消他一部分罪孽吧。

       7.15旧县起义后,我姥姥在救国会工作,同时积极筹建津南妇女抗日救国会,并担任会长,经常奔波于盐山、东光、南皮,以及山东的宁津、庆云、乐陵一带,宣传抗日,组建妇女抗日组织。为了抗日她已经顾不上她的孩子,把孩子完全托付给自己的母亲。

       1938年12月,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成立,姥姥被任命为冀鲁边区抗日救国总会主任,姥姥的工作更加繁忙,工作范围扩大到冀鲁边20多个县,不仅要各县建立妇救会,还要扩大到每个乡镇,甚至每个村庄。各个妇救会的工作已经不是宣传抗日,而是需要完成定做军鞋军服,筹集粮食,动员子弟丈夫参军,动员伪军家属瓦解伪军,照顾伤员等具体的抗日工作。为了更好地宣传引导妇女参加抗日,她还组织创办了《妇女解放月刊》,创办了妇女干部训练班,培训了边区上百妇女干部。介绍了二十多名妇女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。这些人都成为冀鲁边妇女抗日领导力量的骨干。我姥姥不但自己参加了抗日,还动员自己的哥哥崔步营参加抗日,把自己娘家变成了抗日据点联络站。动员弟弟崔步云参加救国军,后来跟随萧华到鲁西,抗战中在鲁南一带战斗,解放战争中任华野三纵二十七团二营副教导员,1947年华野为策应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,华野三纵接受了攻打济宁的任务,在攻城战斗中,率领尖刀连爬上城墙打开缺口,在敌人疯狂反扑中死战不退,最后壮烈牺牲。

       冀鲁边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,向北,直接威胁日军华北大本营天津,向南隔着黄河威胁济南,中国南北大动脉津浦铁路有大约三百公里穿过这个地区,1938年4月,为配合台儿庄会战,刚建立不久的抗日救国军,就拆毁了沧州德州之间的铁路,给日军运输造成很大麻烦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1940年下半年,百团大战期间,冀鲁边抗日武装,更是把津浦铁路多处掀了个底朝天。冀鲁边和冀中两块抗日根据地,就如同架在日寇脖子上的两把尖刀,让日寇寝食不安。

       1942年,日寇为了强化治安,消灭华北地区的抗日武装,从西南战场紧急调回四个主力师团,加上原来占领区日伪军共计四十五万人,辅以数十万伪军,对华北各个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空前的大扫荡。两块威胁最大的平原根据地冀中和冀鲁边区首当其冲。

       1942年5月,冀中首先遭受日军毁灭性扫荡。六月初,冀鲁边根据地接到日军要对根据地发动进攻的情报,边区政府和军队开始紧急进行动员准备粉碎日寇扫荡的工作,6月11日,我姥姥和一分区政治部主任张博,率领一个警卫连,到各个县安排反扫荡任务,当天夜晚宿营东光县刘大瓮村,突然遭到提前开始扫荡的数倍日军重兵包围,姥姥把随身携带的重要文件,交给房东刁文秀埋藏,和警卫部队一起冲出了包围圈,冲出包围圈以后,发现正在生病的分区政治部主任张博没有跟出来,于是率领部队杀回村庄,找到张博一起向外突围,此时,部队已经被敌人死死咬住,姥姥对张博说:“你带领部队冲出去,我带人掩护”,张博不同意,说:“你是女同志,还是我带人掩护你随部队走”,姥姥说:“别争了,再争就来不及了!你有病必须走!快走!”说完就开枪冲向路边的一个坟包,张博急忙命令一个班跟着,并大声嘱咐“保护好崔主任”,姥姥带着一个班的战士,依靠坟包掩护,顽强的阻击敌人,部队冲出去了,姥姥和警卫班战士打光了子弹,拼弯了刺刀,终因力量悬殊,全部壮烈牺牲。时年27岁。

       解放后,姥姥被授予烈士称号,为了表彰她为抗日、为建立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做出的杰出贡献,1974年,在她就义的河北省东光县烈士陵园,为她塑像纪念,并把骨灰安放到东光烈士陵园。同时为她塑像专栏介绍的,还有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,以及河北盐山县烈士陵园。

f07134f776a4b437aff7cc6dc59a276.jpg

乐陵市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精英林中的崔兰仙烈士墓

       2015年8月,姥姥被国家民政部,列入第二批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著名抗日英烈名单。

       怀念你我亲爱的姥姥,我和你的子孙为你骄傲!

 

作者简介:

       程力刚,崔兰仙烈士外孙,1958年生,乐陵市西段乡程家村人,山东滕州中和医药公司退休中药师。


版权所有: © 冀鲁边区革命教育基地 Copyright © 2018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5044436号-1